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建设迈入新阶段...
浦东新区新闻办介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正式获批,商务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此次《规划》的发布,将通过空间设计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促进全球资源要素在区内的集聚与高效配置。
打破传统CBD固化模式 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作为全国首家全新特殊类型区域,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以下简称“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依托浦东国际机场与上海东站“空铁融合”优势,商务合作区致力于探索更高水平的跨境商务规则与便利化政策。
作为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空间设计如何服务制度创新?《规划》打破了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固化模式,商务合作区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
在商务合作区投入运行后,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须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最新发布的《规划》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开放便利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包括将引入智慧无感的风险管控理念,在保障安全、高效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物资流动过程中的阻碍与不便。
据悉,依托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的交通流量集聚优势,商务合作区将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对外通过空侧通道、轨道交通、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与浦东机场、上海东站的高效衔接等。此外,还将适时启动“两桥一隧”,促进商务合作区东、西片区有机融合,并根据不同阶段客流动线,开设内部智慧巴士。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通过功能赋能、服务提质、场景黏性的策略,推动传统交通节点的过境属性升级为“功能磁极”,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弹性空间支撑开放试验 聚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吸引全球资源
作为服务资源要素的新载体,国际商务合作区以国际商务交流、国际会展和国际培训等核心功能为支柱,构建全球化服务生态体系。《规划》明确将聚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包括全球商务交流中心、国际人才培训高地及世界级会展目的地。
如全球商务交流中心,旨在设立跨国企业总部合作洽谈空间,为跨境并购、贸易洽谈等高阶商务活动提供“零时差”支持,推动全球资源高效对接;国际人才培训高地,则将联合顶尖高校与行业机构,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境培训平台等。此外,商务合作区将成为国际新品首发、技术展示的首选舞台。
在区域配套上,《规划》提出构建“一站式”服务:如集成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沉浸式文化剧场与主题餐饮街区,一站式满足商务人士的差旅需求;提供合规咨询、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企业“出海”布局全球业务保驾护航等。
目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要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文档于: 2025-05-27 14:45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建设迈入新阶段...
浦东新区新闻办介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正式获批,商务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此次《规划》的发布,将通过空间设计与制度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