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网

东方财经网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辛夷 879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作为全国三大国际科创中心之一,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水平。最新公布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也显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也正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线,加快向“强功能”跃升。

8月26日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共授奖206项(人)。第一财经从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获悉,在该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2023年自然科学奖占比23%),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

此外,在2024年高等级获奖成果中,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占比54%,显示半数以上的项目将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作为主要目标,奖项类别主要集中于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大类。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该年度授奖数量较2023年度进一步减少,但体现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强化创新策源

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

近年来,上海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化实施和多元投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持续扩大“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上海交大朱新远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

在生物医药领域,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凭借“中国一类新药呋喹替尼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首个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全链条自主完成的抗肿瘤原创新药,这个以“呋喹替尼”命名的创新分子,于2018年9月率先在中国获批,于2023年、2024年先后在美国、欧盟、日本获批,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一举成为十余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全球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填补了全球市场的空白。

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对第一财经介绍,那个年代,国内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几乎无药可用,即便有个别进口药,其价格也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一定要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原创新药”。

目前,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海外占比71%)。作为首个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的中国结直肠癌靶向药,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国际化一定是所有创新药企业的必答题。”崔昳昤说。

中青年占比高于上年度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近年来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从2024年度的获奖完成人来看,中青年人才持续发挥中坚力量。2024年度的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有1171人,占比为65%(2023年度为61%);2024年度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有82位,占比为43%(2023年度为40%)。此次青年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位,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为1993年出生的胡凤鸣(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钱小石、王文涛、朱美萍、张磊等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比如,钱小石在凝聚态相变制冷与自主驱动交叉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变革性固态制冷技术的零碳化、小型化、轻量化,在固态电卡制冷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同样是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为超强超短激光实验(羲和)装置“造血管”(关键元器件)的朱美萍,二十多年来也获得多项人才支持的科研工作者,她和团队成员实现了米级尺寸的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相关技术曾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激光聚变装置性能的提升,也对薄膜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美萍此前对记者说,她们也在考虑如何将AI技术融合到激光薄膜技术中去。“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现在我们已经在初步探索机器学习怎么去优化工艺。”在她看来,AI会帮她们节省多少时间和达到哪些效果目前并不知晓,但是肯定能缩短工艺优化的时间,“因为我们可以喂它一些实验数据,预测的结果就可以指导下一步工艺参数的调整”。

(实习生蒋静怡对此文亦有贡献)

项目群
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
扫码进群,获取最新项目资讯

文档于: 2025-08-26 20:36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8-26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2025-08-26

作为全国三大国际科创中心之一,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水平。最新公布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也显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也正围绕“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