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网

东方财经网

对话硅谷风投TSVC:AI泡沫的开始,也是下一轮生产力革命的萌芽

唯尔 1704

对话硅谷风投TSVC:AI泡沫的开始,也是下一轮生产力革命的萌芽...

近期,人工智能(AI)泡沫论再起。

伴随着大空头做空明星AI股,大型云服务商的资本开支又不断创下新高,“开支太高,但收益太少”(too much spend,too little benefit)的质疑再度升温,而“挥霍巨资”的大语言模型开创者OpenAI是这一切的导火索。

事实上,近两年来暴涨的AI股都是和算力、电力、数据中心等相关的AI基础设施公司,而如今,他们的命运似乎开始和OpenAI紧密相连。据公开信息,今年以来,OpenAI已签署了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交易,从而获得运行AI模型的计算能力,这些协议的交易方包括AMD、英伟达、甲骨文和CoreWeave等。然而,今年OpenAI来自数百万客户的订阅收入仅为100亿美元。近期谷歌Gemini3的入局更是改变了竞争格局。

紧随其后的问题是,当前开支庞大的整个AI生态链将何去何从?美股又将受到什么影响?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截至今年9月,美国股市的市值暴涨了21万亿美元,而仅十家公司就贡献了55%的涨幅。

在由“影响力联合会(AFI) ”于纽约举办的分享会期间,第一财经独家对话硅谷知名早期投资机构TSVC(硅谷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夏淳博士。夏淳专注云计算、AI、芯片、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他也是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创始会员及首任北美分会会长。TSVC成立之初主要定位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投资,在过去十多年,他们投出了Zoom、Carta、Iterable等独角兽企业,还支持了数十家华人初创企业的成长。

AI陷入投资泡沫早期

在夏淳看来,就一级市场情况而言,当前AI已进入泡沫阶段,大量项目存在胡乱贴标签、估值虚高的问题。“种子轮投资从业者,早期投资需提前2-3年甚至5年布局,核心判断标准是‘撕掉AI标签后项目是否仍成立’,反对单纯因标签抬高估值的做法,这一逻辑源于互联网泡沫及Dot com时代的历史教训。”他称。

当前的“大兴AI基建”令人想起了互联网泡沫前夕,即1998~2001年间。夏淳回忆称,当时全球掀起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狂潮,各大运营商、网络公司、跨国通信企业纷纷铺设海底光缆、长途光纤干线,希望“互联网数据量将呈指数级增长”。结果是:光纤铺设实际速度远超数据流量增长速度,导致巨量新建光纤长期闲置。这就是所谓的光纤过剩(fiber glut)。

不过,共识在于,美国科技行业目前尚未陷入当年的那种泡沫。当前算力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CSP(云服务提供商)财报显示,若产能增加,收入可进一步提升;美国每年新增的数据中心算力约8~12GW,未来几年可能增至10~15GW,但仍无法满足科技企业需求;上一代英伟达Hopper芯片租赁价格稳定,未因Blackwell芯片推出而大幅下跌,说明老旧芯片仍有实际需求。

只是当前投资者的标准更为严格,对于部分AI公司,当前只要投资者对未来商业可持续性有所质疑,就遭遇了甩卖,他们都有三个特点:资本开支大、估值高、护城河不够稳固。

例如,近一个月暴跌近45%的CoreWeave(一年以来仍有近99%的涨幅)是英伟达投资并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它比老牌云服务商更专注AI/大模型训练等高算力需求。

但市场的担忧在于,CoreWeave的商业模式极度依赖英伟达供应链,本季度还因供应紧张下调营收指引,这对股价的打击非常大;同时,公司估值高企,而资本开支暴涨,大量前期投入用于数据中心、电力扩建、机柜租赁;CoreWeave也没有巨头那样的护城河,如AWS、Azure、谷歌等巨头也都在扩算力。绑定了英伟达的CoreWeave属于“短期受益GPU缺货潮的玩家”,而非长期必胜者。

LLM模式存在局限

尽管崩溃论在现在看来还远远太早,但OpenAI确实开创了“大力出奇迹”的先河,也导致现在几乎整个硅谷都陷入了狂热的算力军备竞赛。

具体而言,以前的AI模型都是采用在数据、计算、能源方面都更高效的方法。但OpenAI众多高管一开始认为,最快在AI发展方面达到第一的方法,就是采用规模化的模型训练方法。一旦他们选择了这种方法,就必须投入很多能源、很多资源来做AI。

夏淳认为,这种矛盾就好比当年麻省理工的齿轮计算机,信息论之父、MIT传奇教授克莱德(Claude Shannon)早期利用齿轮和机械结构实现布尔运算的原型机,它靠不断增加齿轮来提升计算能力,但很快遇到体积、速度、能耗和故障率等物理极限,而且齿轮越多,任何一个齿轮卡住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今天的大模型走的是类似路线:通过堆算力、堆数据推动能力提升,但也逐渐面临瓶颈,例如:晶体管物理极限(1nm以下难继续缩小),H100/B200每代成本上升,训练成本指数级膨胀(GPT-4→GPT-5成本倍数级增长),LLM幻觉无法用算力简单解决,数据量耗尽等。

齿轮计算机的历史说明,单纯靠“堆资源”无法无限扩展,AI的下一步突破需要新的架构,而不是继续规模化扩张。

也正是因为当前的“堆算力运动”,英伟达凭借GPU优势在训练场景占据主导,算力领域对初创企业不友好,核心资源已被大厂覆盖。但夏淳也认为,当前部分硬件企业的估值过高,未来市场份额可能被稀释,尤其是随着推理占比的上升,英伟达并不会一家独大。

“团队四年前已布局AI推理芯片,未来训练场景市场空间有限,而推理需求与日俱增,推理场景无需高端芯片,开源适配方案将降低对英伟达生态的依赖。我们不看好单一架构垄断,TPU、GPU等不同架构均有生存空间,未来将随模型多样化呈现‘百花齐放’格局。”

据第一财经了解,TSVC此前就布局了硅谷初创公司d-Matrix,其首款AI芯片在去年11月开始出货。d-Matrix的目标是与英伟达等AI芯片巨头形成互补。英伟达的芯片用于在大量数据上训练AI系统。d-Matrix芯片则旨在处理大量推理请求。d-Matrix截至去年已经融资超过1.6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微软风险投资部门。

“AI末日论”vs“末日繁荣论”

除了AI的资本开支,各界对于AI对工作机会的冲击同样关注。

在大规模AI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存在意识形态冲突——即所谓的“繁荣派”(AI boomers)和“末日派”(AI doomers)之争。

夏淳表示自己是“科技乐观主义者”(techno-optimistic)。他相信一个由AI推动、人类整体福祉不断扩展的未来,原因在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借鉴。

具体而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遵循着同一条核心逻辑:技术先替代重复性、低附加值劳动,再把人力释放出来投入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工作。从农业时代的人力密集型体力劳动,到工业革命中机械化取代大规模重复劳动(原本在农业或手工制造中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进入城市、工厂、服务业),再到信息产业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解放文书与办公流程(人们可以更多从事知识创造、创新设计、数据分析等工作),每一轮技术进步都推动社会产能扩大、岗位类型升级、创造空间成倍增长。技术替代带来的不是“岗位消失”,而是“岗位升级”。

因此,夏淳也提出,在AI逐步替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后,人类必须进入一种新的劳动形态——心力劳动。

AI的核心是算法与算力,依托硅基逻辑和符号计算,而心力劳动依赖“灵觉”,这是一种生命独有的自我感知和存在觉知能力。这种灵觉源自痛苦、爱、孤独、希望和创造等生命体验,机器无法感受、无法领悟、无法在觉察中生成意义。正如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所言,“意识不是机器可以模仿的思维结构,而是生命对自身存在的觉知”。

以下内容为友情赞助提供

项目群
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
扫码进群,获取最新项目资讯

文档于: 2025-11-26 18:46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11-26

对话硅谷风投TSVC:AI泡沫的开始,也是下一轮生产力革命的萌芽...

2025-11-26

近期,人工智能(AI)泡沫论再起。伴随着大空头做空明星AI股,大型云服务商的资本开支又不断创下新高,“开支太高,但收益太少”(too much spend,too little benefit)的质疑再度升温,而“挥霍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