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网

东方财经网

南京“新赛道“突围:科教名城如何构建自进化型产业生态?

赵娜 5109

南京“新赛道“突围:科教名城如何构建自进化型产业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杭州凭借“六小龙”火爆出圈后,各地纷纷加速发力科创生态。在一轮又一轮的“招才引智”与“政策加码”中,如何真正找到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动力的创新路径,成为各大科创高地的共同考题。

近年来,南京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培育新赛道作为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聚力打造新赛道之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观察到南京的差异化成长路径——这座城市正在通过系统布局、生态完善,打造能够持续生长和自我进化的“新赛道”成长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持续构建“4266”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南京提出举全市之力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四条赛道。瞄准这四大产业,南京已成立相应的四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

根据规划,南京将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领军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努力在全国形成培育新赛道的“南京样板”,切实以新赛道塑造南京高质量发展的领先优势。

长城战略咨询总经理陈文丰长期从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研究。在他看来,南京作为科教与制造强市,拥有丰富的新场景基础设施与创新生态资源,具备新赛道培育的天然土壤;若能强化跨界整合与平台赋能,结合产业促进机制,有望率先跑出一批“新物种”企业,进而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赛道”。

科研基础与科创“底色”

提起南京,很多人想到的是千年古都和科教名城。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在《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中国第三、全球第五。

“在当今的中国,科学已经成为提升经济政治地位的最优路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图书高级编辑Jacob Dreyer在增刊的分析文章中指出,随着中国政府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战略的核心位置,一些中国省会城市在追求科研卓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致力于推动可持续的技术驱动型增长。

这样的观察同样适用于南京——近年来,南京已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讯、储能与氢能等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六大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是南京“4266”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其中的“4”代表四大支柱产业,包括石化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2”代表两大产业集群,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集群,第一个“6”代表六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第二“6”则是前述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长城战略咨询最新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发展报告2025》关注了在新赛道培育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十个城市赛道发展新实践,从“赛道名片”和“赛道实践”两方面对城市赛道发展情况做出了描述和分析,提出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研发是南京的三张“赛道名片”。

陈文丰的团队认为,未来产业与新赛道的共同特点在于发展潜力巨大,都需要注重生态营造以及新制度供给,都会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在这种驱动下,新场景突破引领新物种涌现,推动新赛道崛起,最终形成新主赛道。

南京的机制创新探索

如果说赛道建设是决定城市未来产业的“选题”,那么科创生态的健全与否,则决定了这些“题”能否真正做深、做出成果。

记者发现,当前新一轮未来产业竞逐中,南京正系统构建涵盖创新主体、投资基金、场景资源等在内的科创生态“富矿带”,并以场景、企业、基金相融合模式推动新赛道发展、夯实成长土壤。

2023年初,南京发布《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未来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到2030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以上,成为引领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科技创新链条中,成果转化常常是最难打通的一环。为破解这一关键堵点,南京发布了“新质城建”超级场景,邀约各界共创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不仅如此,当地还设立专门平台,统筹城市场景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统化的场景创新服务。

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以人工智能赛道为例,南京出台了《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产业生态构建加速拓展“朋友圈”,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500家,形成栖霞区智谷、麒麟科创园、软件谷等产业链重点园区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投资生态角度,当地提出围绕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产业发展、强链补链延链、科创人才培育四大方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设立N只基金,力争形成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4+N”产业基金集群,构建“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基金接续投资体系。

场景、企业与资金的多维度协同发力,正成为南京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塑造产业新动能的重要驱动力。有市场化投资机构负责人分析表示,创投机构在连接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南京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激发,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更强和可持续的动力。

打造有生命力的新赛道生态

随着国内各区域加快发展新赛道,新赛道已成为各地开辟新领域、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面向未来,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城战略咨询团队曾在一篇题为《新赛道体系》的报告中写道,新赛道作为新经济时代涌现的新兴事物及现代产业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业态,政府应把培育新赛道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要重点从新经济认知、赛道选择、未来研究、顶层设计等四个方面发力。

无需质疑的是,地方政府打造新赛道并非追风造词,而重在构建具备持续生长能力的“生命系统”。陈文丰在本次采访中做了生动的形容:“在这片‘科创森林’中,创新平台是土壤、创新政策是阳光、创新氛围是空气、创新服务是水分,企业则是扎根其间、不断向上生长的树木。”

“南京正在从‘移栽树苗’走向‘培育种子’。”他观察到,过去许多地方政府倾向于引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犹如将成形的大树和青苗从一片树林移至另一片土地。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本土创新潜力的发掘与培育。南京的策略正在发生转变,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在交流中表达了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的高度关注。”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南京日益肥沃的创新土壤。制度供给不断优化、金融资本加速活跃、应用场景持续开放,这些都为科创“种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发芽和成长环境。随着土壤层层累厚、阳光越加充沛,一批批“小巨人”“隐形冠军”正在从科创生态深处破土而出,成为支撑新赛道持续演化的重要力量。

这意味着,南京的科创生态系统通过不断优化创新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孵化和场景资源等,将持续增强其内生动力,形成一个自我强化、互为支撑的生态链。这座城市没有照搬硅谷,也未复刻张江,而是立足自身禀赋,正在探索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创新路径。

文档于: 2025-04-18 19:04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4-18

南京“新赛道“突围:科教名城如何构建自进化型产业生态?...

2025-04-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杭州凭借“六小龙”火爆出圈后,各地纷纷加速发力科创生态。在一轮又一轮的“招才引智”与“政策加码”中,如何真正找到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动力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