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网

东方财经网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升级,60余只基金抢先校准

辛夷 9629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升级,60余只基金抢先校准...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靴子落地”。这不仅重塑着基金行业的生态,更深刻影响着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行为逻辑。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等。这也意味着,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正从单纯的全市场排名,转向与基准表现深度挂钩,推动公募基金回归“专业投资”本源。

事实上,业内对此次政策升级早有预期。部分机构已提前行动。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年内至少61只基金产品完成基准变更并修订合同,较去年同期19只的数量激增2倍有余,释放出行业加速规范的强烈信号。

“通俗来讲,可以把业绩比较基准理解为公募基金产品的‘锚’。”一位头型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有了这个基准,有利于对投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建立一个稳定、清晰、合理的预期,实现了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适配的投资者的效果,这也是增强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一环。

强化业绩基准监管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针对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要为每只基金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寸,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

同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

对于这一情况,业内早有预期。前述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说:“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改革方案酝酿已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给基金产品设立明晰的业绩比较基准。所以包括我们(公司)在内的部分公司先行做了调整,实际上也是为落实方案提前做好了准备”。

今年以来,已有多只产品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据第一财经根据公告以及Wind数据进行初步统计,截至5月7日,年初至今至少有61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变更业绩比较基准并修改了相关合同,而去年同期只有19只,增加了2倍以上。

4月底,华泰保兴吉年盈公告称,将业绩比较基准从“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总指数(全价)收益率*20%”改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70%+中债总指数(全价)收益率*2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人民币)收益率*10%”。这对原有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更新和丰富。

此外,对比发现,部分产品名称中带有明显行业指向的基金也将业绩基准聚焦在相关指数。如建信信息产业的基准变化是在同等权重情况下,将沪深300指数变更为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鹏扬数字经济先锋则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替换了沪深300指数。

这样的情况并不局限在权益类产品。在债券型基金中,也有19只产品有所行动。如中银证券安弘将业绩比较基准由“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9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0%”变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85%+中证A500指数收益率*15%”。不仅将沪深300指数转变为中证A500指数,还将新基准指数的比例提升了5个百分点。

“除了改革方案的影响以外,一些产品可能是因为策略调整了,基准没改或者跟不上。”另一位有相关操作的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随着市场风格的多元化和赛道细分化,原有的传统指数可能在反映基金投资特点和业绩衡量方面难以较为精准的体现。

在他看来,基金通过变更业绩比较基准或可以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情况,如聚焦具体领域相关指数,可以提升基金的投资效率。此外,基金公司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对产品的运作策略作出调整,当基金的投资目标和策略发生变化时,变更业绩比较基准将更准确符合基金新的运作特点和风险收益特征。

这在基金公告中也有类似表述。如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公告也指出,原业绩基准沪深300指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市场代表性,业内也普遍采用。而新基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公司总体走势具有较强代表性,更适合作为该基金股票投资的比较基准。

基金投资的“度量衡”

尽管业绩比较基准在基金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市场中,投资者对此却普遍缺乏关注。

“业绩比较基准就是沪深300的指数吧”“是0吗”“知道,但不是很在意这个指标”……第一财经随机采访近十位投资者发现,对于基金产品尤其是主动权益基金,他们大多更看重基金的绝对回报,但对“产品是否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这一选择维度则较为忽视。

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管理人根据基金类型、投资范围、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等因素设定的一条重要的“基准线”。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在分析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投资行为时,要和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结合起来看,才能对投资分析起到“游标卡尺”的参考作用。

“产品业绩不应该和0进行比较,跟业绩比较基准比较才能排除靠天吃饭的因素,真正看到基金经理通过研究创造的产品超额收益。”前述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认为,如果一味追求基金业绩排名和绝对收益,会导致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失去了其本该具有的投资准绳的存在意义。而如今相关规定的出台,这一现象或得以纠正。

沪上一位投资总监也有相似观点。他以考试为例称,就像仅看考试分数无法客观评价成绩,90分在不同难度试卷中的含金量差异巨大,因此需要“班级平均分”这类基准作为参照,大概知道这样的成绩处于什么位置。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业内热议的“业绩与基准挂钩考核”机制已正式落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6日,在已有相关数据的8845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有4304只产品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占比达48.66%,还不足一半。与投资者体感有所差异的是,其中436只基金虽录得负收益,却仍优于基准表现,甚至部分产品亏损超30%仍实现相对超额收益。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考核偏差。

“由于国内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是看全市场排名,所以部分基金经理更关注与同业的差异,而对业绩基准看得相对少一些。”前述沪上投资总监也表示,这样可能会导致基金经理在某种风格或行业持续演绎的市场中因为排名压力出现风格漂移,同时还可能导致大家集中配置于某种风格或行业而出现“抱团现象”。

“如果每个基金经理都有与自己风格匹配的比较基准,考核也与业绩基准直接挂钩,那么基金经理就只需要跟该类风格的股票表现作比较,投资行为会更聚焦。”在他看来,设定一个清晰的、用于考核的业绩基准,可以帮助基金经理按照这个基准进行投资操作。这或许对于基金经理、投资者、股票市场都是有利的。

在他看来,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基金产品也变得更加容易简单,在基准与自己需求匹配的基金中筛选。在业绩基准的约束下,每只基金的风格都是清晰的、相对稳定的,持有人不用担心手里拿的是“盲盒基金”。

扫码加入QQ群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07 19:13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5-07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升级,60余只基金抢先校准...

2025-05-07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靴子落地”。这不仅重塑着基金行业的生态,更深刻影响着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行为逻辑。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