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下,中新国际产业合作大会透露哪些信号...
在全球化挑战加剧及国际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等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稳定增长的核心动能。即将于5月15日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产业合作大会就是缩影,也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落地平台。
“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也是中新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还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这样的大年让今年的国际产业合作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5月6日于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表示,这场放在新加坡举办的大会今年将迎来第三届,目前已有来自中新两国乃至周边多国约600人报名参加,“之所以叫国际产业合作大会,不仅服务中新两国的企业,还服务整个区域(RCEP成员国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当天专程从新加坡飞来上海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任会长黄山忠在发布会上提出,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总部,以此为跳板走向全世界,更好地把握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机遇。
关税冲击下中新产业互补增强
也就在5月4日,新加坡大选结果揭晓,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获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这样并不意外的结果与人民行动党的继续执政为新加坡乃至整个区域的稳定发展增加了确定性。
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郑超提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和新加坡都是推动者,因此两国联手合作举办国际产业合作大会,正是通过搭建“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平台,推动“双边+多边”合作,从而助力企业应对当前的形势。
在郑超看来,新加坡虽是小国,却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中心,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长期排在全球前两位。同时,两国血缘相亲,人文与科技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资源共享的良好基础。
不过,他也表示,外界对于新加坡真正的优势产业了解得还不够。多数人知道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发达,但其实新加坡的第二产业占比一点不小,而且拥有自身的特色工业,包括半导体、生物医药和石化产业,还有海上平台建设和船务等,这与中国以机电产品为出口主力的产业结构有着极大的互补性与合作机遇。
黄山忠同时称,新加坡在高科技与金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人口和市场较小。而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两国正好可以加强互补。新加坡也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乃至欧亚地区的桥梁,因为在过去数十年里,新加坡与周边国家有着深入的经贸合作,熟悉并理解当地的经商理念、生活习惯和法律法规等。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时期,新加坡有能力为中国在东南亚等市场寻求更大的商机提供经验与服务。
官方数据显示,新加坡是我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13年起中国就已连续11年成为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24年1~9月,中新双边贸易额8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0%。在投资方面,2022年新加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同时新加坡也已连续11年成为我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截至2023年年底,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412.3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新加坡投资896.3亿美元。
新加坡还是第一个与我国签署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2023年12月,双方签署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协定议定书。两国建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三大政府间合作项目,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以及吉林食品区、川新科技园、南京生态岛等地方合作项目。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2019年4月同上海建立全面合作机制,10月与深圳建立智慧城市合作机制。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建议
上海城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爱平在上述发布会上告诉第一财经,地缘政治冲突不可避免地会给企业全球化的供应链带来挑战。而他们在境外选择市场时,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环境的稳定性,为此上海城建七成左右的国际业务聚焦在东南亚,同时也正在开拓更加多元的新市场。企业其次关注的是人才和产业链的集聚度,这有利于其找到合作伙伴和上下游配套。让他们受益的一点是,中新两国之间的合作鼓励的不仅是双边,而是联手走向多边、在第三国落地的形式。通过与新加坡企业的合作,上海城建目前已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地设立分公司,以加强区域间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近年来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现已接近六成。经过两年多的过渡期,欧盟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则将于2026年正式开征。
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彦翔对第一财经表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机电进出口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更加积极地应对国际贸易规则,才能把中国的清洁产品推向全球。而新加坡在其中扮演着“桥头堡”角色,不管是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还是走向欧美。这与双方的贸易结构相关,也受益于两国都在坚持推进的绿色低碳化进程。新加坡致力于发展成为亚洲领先的碳交易和服务枢纽,为此两国在绿色贸易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大量掌握了低碳技术的中国品牌有机会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和绿色贸易优势。接下来,他们计划在新加坡设立海外数据中心,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包含碳数据在内的数据跨境,从新加坡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
据郑超介绍,今年的国际产业合作大会为“大会+轻展”相结合,将同步举办配套展览,突出展示绿色数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绿色数智不仅是今年聚焦的主题,过去两年大会的成果发布也与此相关,包括第一年推出的碳披露平台、第二年推出的中国机电产品碳标识等。今年也将有新的成果推出,并叠加绿色金融等。
“新加坡亲商理念浓厚,同时又很高效,而高效的保障即严规。”郑超提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要求,也是自我保护以及参与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黄山忠也提醒称,中国企业“出海”务必要尊重各国的法律法规,“中国内卷不要走出去”。而新加坡深刻理解周边多地的法规与文化,希望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布局东南亚乃至欧洲市场。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07 23:04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关税冲击下,中新国际产业合作大会透露哪些信号...
在全球化挑战加剧及国际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等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稳定增长的核心动能。即将于5月15日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产业合作大会就是缩影,也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落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