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储能厂商压力有点大,这些企业缘何业绩“逆袭”︱晨读能源...
对于许多储能厂商来说,今年一季度的压力“有点大”。先是系统中标价一降再降,再是电力市场化提速放飞了项目强制配储的短期市场需求。但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不少企业已经逐渐适应行业的环境,并加速出海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5月13日上证所举办的科创板集体业绩说明会上,多家企业不吝表达对储能业务的看好。此前多家跨界厂商声称要把储能打造为“第二增长极”,而在去年和一季度财报中该预期逐渐兑现。阿特斯总经理庄岩就在业绩会上表示,去年公司储能业务销售同比增长超500%,目前是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拉美等主要海外大型储能市场领先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今年还将充分发挥储能第二主业的优势,保证大型储能业务的高质量交付。
鑫椤资讯高级分析师张金惠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国内的储能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且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净利润的拉升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今年一季度多家企业储能业务净利润大幅增长,与发力海外市场和“抢出口”行为关系密切。展望后市,在经历了一轮美国关税“海啸”之后,目前中国输美相关产品关税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中国出口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优势非常突出,相较于特斯拉储能产品的报价是国内同等产品的2~3倍,按照这个关税比例影响不大。”
国内储能装机量价承压
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规模为5.03GW/11.79GWh,同比下降1.5%/5.5%,这是该联盟自2022年公开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电源侧新增装机规模1.83GW,功率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31%。用户侧新增装机规模575MW,功率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11%。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GW为功率单位,表示储能系统的最大瞬时功率;GWh为能量单位,表示储能电池的容量。
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分析称,装机数据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建设周期规律叠加政策调整。她表示,按照行业特性,一季度是绝大部分企业全年中装机最少的季度,并不是订单交付期。同时,国家层面虽然明确了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短期内市场会有观望期,需要重新搭建投资收益测算模型,使得项目开发速度放缓。
“分类别来看,电源侧的装机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强制配储的政策落幕导致需求减少,用户侧储能规模增速下降除了因为投资者对电力市场的盈收预期不明确以外,也有部分省份为保障安全而加强用户侧储能的备案管理,延长了项目开发流程周期。”岳芬对第一财经分析称。
与投运量相呼应的是,储能的中标价也在承压。高工产研的数据显示,3月份储能EPC项目的中标均价为1.027元/瓦时,储能系统采购更是进入“0.3元时代”,中标单价区间在0.368元/瓦时到1.05元/瓦时之间,均价较上月下降21%。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横向对比不同企业的储能业务财报来看,能否稳定海外市场的营收逐渐成为决定盈利的关键所在。
年初登陆资本市场的“储能集成第一股”海博思创发布的财报显示,上市后首个季度表现继续走弱,营收增长但是利润下降,扣非后净利润同比腰斩。此前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尽管营收净利有所增长,但是增速较往年的三位数骤降至不足两成。
“重国内、轻海外”的市场结构是其业绩表现欠佳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博思创出海较晚,目前海外营收占比不足7%。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储能产品毛利率明显低于同行,并且仍在下滑。2020~2023年,海博思创储能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7%、25%、23%、20%。2024年海博思创储能产品的毛利率仅为18%。这折射出国内红海市场带来的业绩压力。
对比之下,深耕海外市场的多家储能企业日子过得“滋润”多了。
阳光电源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90.36亿元,同比增长50.92%;归母净利润为38.26亿元,同比增长82.52%。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发布的年报,去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40%的营收增速远超第一大业务光伏逆变器的5.3%,同时储能系统产品以37%的毛利率成为该公司“最赚钱”的产品,另外两大业务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新能源投资开发的毛利率则分别为31%、20%。
海外市场的高毛利正是背后的利润引擎。财报显示,去年阳光电源海外营收占据了总营收的46.62%,达到362.94亿元,毛利率为40.29%,远高于国内市场的20.91%。以此推算,海外市场大约贡献了阳光电源去年盈利的六成。
同样凭借全球“多点开花”支撑业绩高增长的还有中创新航。去年中创新航的营收为27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8%。尽管动力电池业务的收入有所下降,但储能系统产品及其他业务的收入却实现了大幅增长,从上年同期的47.57亿元增长至82亿元,增幅高达72.4%。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储能事业部总经理王小强此前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动储电池出货量预计达20GWh,同比增幅近150%。订单爆发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战略协同的结果。除了海外市场增量显著以外,业绩增长还与头部客户基础订单稳健、大型储能项目集中交付和314Ah电芯技术优势持续释放有关。
当然,也并非所有加码出海的企业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户储第一股”派能科技的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1.72%,但归母净利润为-3817.32万元,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也是派能科技自从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公告称,尽管短期利润受价格竞争及新业务投入影响,但随着后续家储市场需求回暖、工商业储能项目落地,叠加轻型动力电池和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降本,公司有望实现“量利双修复”。
关税“海啸”后海外市场或有更大空间
“关税降了肯定是好事,原来我们担心发货推迟订单会受影响,现在看来应该能保住,稳定了业绩预期。”国内一家储能企业中层人士14日对第一财经称。
5月12日,中国和美国政府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于5月14日前大幅下调关税。最新措施生效后,美国对华包括储能电池在内的非车用锂电池关税下降至40.9%。
此前多家龙头企业对于关税加码作出谨慎表态。亿纬锂能回应称,其目前直接出口美国的占比低于4%。短期看,公司与美国客户主要采取FOB(离岸价)模式进行结算,这种模式下亿纬锂能不承担关税成本,对现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成本影响。宁德时代则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称,该公司在美国业务占公司出货比重较小,且去年以来已经根据环境变化提前做了预案,有关关税政策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在与客户积极协商解决方案。
张金惠对第一财经分析,尽管后续美国市场关税是否会继续波动还存在一定风险变数,但从全局以及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储能产品仍然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选择。一方面,美国此前因关税问题冻结或延期的储能订单接下来有望加快恢复正常贸易;另一方面,近期欧洲停电暴露出的电网系统薄弱问题也有望提升其他区域市场的消费能力。
目前这一迹象已经显现。欧洲最大的能源盛会“欧洲智慧能源展”5月9日在德国慕尼黑闭幕,本次展会有来自57个国家的2000多家展商参展,其中约850家来自中国。中国储能企业不仅展出了储能电芯、储能系统等能源解决方案,而且签下超12GWh储能订单。
储能“走红”欧洲与当地电力供需矛盾有关。4月下旬,西班牙、葡萄牙遭遇了欧洲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全国性停电事故,电网老化与传统电源的退出削弱了电网调峰能力,加上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与极端高温天气的共同作用,导致电力系统的脆弱暴露无遗。
对于用户而言,面对电网的不稳定导致的经常性停电,加之高昂的能源费用,工商业企业转向通过分布式发电设备配置储能完成自主供电,保障生产正常运行并节约用电成本。普通家庭则通过安装家用储能系统,在极端天气或停电时确保基础用电及基础生活。
彭博新能源财经储能分析师史家琰对第一财经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今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将达到247.2GWh,比去年新增装机高37%。由于提前备货,今年海外尤其是美国的装机仍将增长。但市场对2026年的预期普遍不高,这还是由于关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过长期来看,储能增长潜力仍然较大。到203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将比2025年高出4倍,中国市场则将高出5倍有余。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14 21:27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一季度储能厂商压力有点大,这些企业缘何业绩“逆袭”︱晨读能源...
对于许多储能厂商来说,今年一季度的压力“有点大”。先是系统中标价一降再降,再是电力市场化提速放飞了项目强制配储的短期市场需求。但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不少企业已经逐渐适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