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积累...
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将对这一群体产生哪些影响?本文分析了养老金收益、收入稳定性、退休年限时长等因素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纳的影响,并提出了四方面政策建议:优化养老保险制度,降低缴费率,完善转移接续机制;提供经济激励和政策宣传,增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创业指导;提高轻老年人(即临近退休年龄的人群)灵活就业保障,保障其参保权益。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缴纳现状
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亿人,约占劳动年龄人口的22%。就年龄构成而言,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灵活就业群体调查季度报告》显示,灵活就业群体中16~20岁(37.7%)和31~40岁(35.0%)的比例相较全职工作群体偏高,这表明灵活就业已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但其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并不高。2020年中国劳动学会的2000余份抽样调查显示,灵活就业人员整体参保率仅为52%;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的数据,灵活就业人员(包括个体工商户、务农人员、自由职业者及无固定工作者)没有参与任意一种养老保险的人占比38.61%,在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58.24%。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7年就业者中缴纳养老金的比例出现下降,这一转折点恰好与我国灵活就业相关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年份相重叠。这一年,美团外卖的交易额达到1710亿元,同比增长190%,服务覆盖城市增至1300余个,同比增长550%,日活跃外卖骑手数量达到53.1万人,同比增长210%。同年,滴滴出行完成多轮融资,总额达95亿美元,并收购了Uber,其平台司机数量从2016年的1750.9万人增长至2108万人。
由此可见,伴随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作方式的变革,灵活就业从业者数量显著增加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但其参保率低、不愿缴纳养老金的状况也越发突出,这不仅影响这一群体未来的养老金领取,也将持续影响通过延迟退休来提高全社会养老金积累的政策预期。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养老保险的预期收益难以测算,参保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缴纳养老金本身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人们必然会考虑每年所缴纳的养老金在若干年后所带来的收益效用,未来效用在当前的权重降低,人们对养老保险的投资意愿下降。同时,养老金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全民收入平均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等,且需要不间断地持续缴费,每增加一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并不如储蓄收益那么明确和容易测算。因此,个体在面对延迟退休、收入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更可能通过缩减养老保险缴费来获得最大效用。
一方面,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年推进,会使得退休年限的数值更高,从而对养老保险的收益期望产生更大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灵活就业的收入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在面对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压力时,人们更愿意将有限的收入优先用于当前的生活需求,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而养老保险被视作可以延缓的支出。
与缴纳养老保险相比,储蓄所带来的年收益是透明的、可预见的,且储蓄时间的长短个人可控,加之国人有储蓄的传统习惯,当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时,个体的储蓄意愿反而会有所提升,这足见可预见的投资预期对投资意愿的重要性。
因此,伴随灵活就业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可能会导致全社会养老保险收入下降,从而使通过实施该政策间接促进全社会养老金积累、缓解养老金现实支付压力的政策预期大打折扣。
(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与灵活就业状态缺乏匹配性,进一步降低了灵活就业者的参保意愿。
传统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基于稳定的雇佣关系,养老保险要求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然而,灵活就业者缺乏稳定的雇主,需自行全额承担养老保险费用,其经济负担显著增加。根据延迟退休细则,从2030年开始,逐步将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提高到20年。对于2030年及以后退休的人员来说,需要在原来15年基础上多缴5年,缴费成本变大。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可能导致社保缴费基数缩小,其影响的不仅是当前老年人养老金的发放,还可能使得灵活就业者步入老年时,由于个人账户积累不足或缴费年限短,而无法领取足够的养老金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灵活就业岗位人员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有一定影响。
灵活就业人员大多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或简单的脑力劳动,工作内容单一,通过岗位转换、升迁、提升技能和知识等,以获取更高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往往是其职业发展目标。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使得标准化职业的人员、拥有较高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的人员等在岗位上停留时间更长,导致职位空缺减少。这也限制了灵活就业人员向标准化岗位或高级岗位流动、升迁的机会,而被困在低技能、低收入的就业层次,难以实现职业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层出不穷,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劳动者不断学习。而灵活就业人员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工作内容固定,缺乏技能更新和提升的机会,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变化,竞争力明显下降,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使得重复性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的趋势愈加显著。技能老化,不仅使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风险增加,也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满意度下降,进一步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职业发展受限使其就业前景更具不确定性,难以改善自身就业状况和提升收入水平。这不仅影响他们当前的生活质量,也对其未来的养老保障产生不利影响。
政策建议
(一)及时提供参保相关的咨询和经济激励,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充分了解参保收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提高养老保险收益计算的透明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政府与相关部门合作,探索与个人工资发放系统的数据联动,在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自动获取必要信息,并主动推送相关收益计算结果给个人,并给予参保建议。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参保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也能让参保人员获得更加准确、及时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退休规划。
经济因素是参保的关键,建议加大对缴费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的补贴力度。目前,部分地区虽已提供社会保险补贴,但整体力度仍需加强。建议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以确保他们能够持续参保,尤其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具体实施上,灵活就业人员可先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在年度结束后根据个人缴费金额多少、时间长短等给予补贴,这不仅可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还能增强参保者的责任意识。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税收优惠政策来提升参保意愿。
与此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也至关重要。对政策的误解,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有限,导致不少人误以为能够在退休前一次性补缴,进而选择暂缓参保或不参保。为此,政府可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如短视频、直播、信息推送等,广泛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及不按规定缴纳的风险,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优惠措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专家解读,提升政策的可理解性和吸引力,使更多灵活就业人员认识到参保的重要性、潜在收益和风险防范效应。此外,建立健全的咨询服务体系,如通过设立政策咨询热线和网络平台等,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政策指导,解决参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做出合理选择,确保有效提高参保率。
(二)以提高参保率为目标,优化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特殊需求,需要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优化。在缴费方面,可适度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目前,这一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为20%,主要由个人承担,远高于企业职工个人8%的缴费率。这种过高的个人缴费率加重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经济负担,降低了其参保意愿。因此可针对其特点设计更加灵活的养老保险方案,以增强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能力和意愿。如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分类,实施差异化的养老保险参保策略并进行适当的补贴,提高他们的直接收入,使更多灵活就业人员愿意参保,以便在延迟退休政策下享有更稳定的养老保障。
完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形态多样,工作流动性强,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转移接续面临困难,导致其养老权益受损。为保障其养老权益,可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特别是完善相关业务的线上办理功能,简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尤其是跨地域转移过程的接续手续,确保在就业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能够无障碍地衔接。
(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提高收入。
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对于增强参保能力和养老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统筹职业培训资源,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就业人员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有能力持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保障自身的养老权益。
同时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所聘用的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或提供补贴,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可给予表彰或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的能力和意愿,确保在延迟退休政策下其养老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保障轻老年人灵活就业权益,使延迟退休能够确保养老金的持续缴纳。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轻老年人处在工作中。作为年龄特殊的劳动力群体,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退休后的经济保障与生活质量。因此为保证其就业质量,政策的制定可聚焦于老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和优化,明确大龄人员参与职业培训的权利受到《职业教育法》的保护。如提倡老年大学转型,承担起一部分技能培训的职责,从“老有所乐”转为“老有所学”,为轻老年人技能提升提供保障,帮助他们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数字化需求,适应新岗位从而提升整体就业质量。此外,还可通过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聘用轻老年人参与兼职、远程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以帮助他们摆脱体力劳动的负担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养老金缴纳机制也需优化以适应轻老年人的灵活就业。建议简化缴纳流程,设立灵活的缴费标准,使轻老年人能够根据收入水平和就业形态选择合适的缴纳方式,如可自主选择缴纳金额和缴费频率,从而保障其退休后的经济来源。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企业和社会对轻老年人价值的认识,使轻老年群体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益保障,以确保养老金的持续缴纳。这不仅可为其退休生活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还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葛建华系红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殷中钺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14 21:13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如何提高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积累...
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将对这一群体产生哪些影响?本文分析了养老金收益、收入稳定性、退休年限时长等因素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纳的影响,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