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智能化转型如何重塑矿山未来?——对话矿山智能化专家王素锋...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5月19日电(记者郝玉)在国家大力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矿山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矿山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当前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记者采访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秘书长王素锋。
记者:当前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
王素锋: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被列入《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也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实际建设方面,目前全国煤矿已经建成1664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55处煤矿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能源集团,他们实现了“五个100%”的智能化覆盖目标,包括采煤、掘进、选煤厂等全流程智能化。非煤矿山也在加快转型步伐,目前已有135座应用了透明地质技术,62座实现了智能铲装。
记者:在技术装备发展方面,您观察到哪些新趋势?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素锋:从技术装备发展来看,我们正朝着大功率、高电压、多功能组合化的方向迈进。为了适应深部开采的需求,现在采掘设备的电压已经突破3.3kV,国家能源集团正在研究10kV供电技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智能化发展更是从单台设备逐步扩展到整个系统的协同作业,正在实现从点到面再到整个矿区的智能化转型。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行业、地方、企业之间的标准缺乏协调,这给系统互联互通带来了困难。其次是虽然数据资源很丰富,但处理能力还跟不上,影响了决策的精准性。另外,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的大型设备操作系统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还需要加快。
记者: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王素锋:智能化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从实践来看,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无人值守、远程操控等技术,我们已经减少了大量井下作业人员,仅2016年以来全国煤矿井下就减少了37万人。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的高危岗位人数也大幅下降。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比如在推进无人驾驶矿车时,要充分考虑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可靠性问题;在部署智能监测系统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我们正在通过建立更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技术验证和风险评估,确保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能真正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记者:对于中小型矿山企业,有什么针对性的智能化转型建议?
王素锋:中小型矿山确实面临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建议可以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先从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改造入手,比如优先实现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或者重点改造高危作业环节。同时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比如《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就明确将智能化装备的推广应用列入了费用使用范围。
另一个重要建议是加强协同创新。中小企业可以联合科研院所,或者加入产业联盟,共享技术资源和解决方案。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扶持政策,这些都是可以好好利用的资源。关键是要做好规划,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型路径,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
记者:您认为未来矿山智能化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王素锋:面向未来,我认为有几个关键方向需要重点关注。首先要加快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与华为合作的鸿蒙矿山系统,山东能源的盘古大模型,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探索。其次要重视数据中台建设,只有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跨层级、跨业务的数据互通,才能真正发挥数据的价值。
在技术应用层面,透明地质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要从地质透明化逐步推进到整个矿区的可视化,这样才能实现更精准的开采和更智能的风险预警。当然,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既要着眼长远,又要分步实施,避免反复折腾。总的来说,矿山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编辑:王春霞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19 16:01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高端访谈】智能化转型如何重塑矿山未来?——对话矿山智能化专家王素锋...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5月19日电(记者郝玉)在国家大力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矿山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矿山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