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县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为何仍难留病人?...
县级医院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的关键纽带,在县域医疗中起到龙头作用。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超六成、1300余家参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平均每家县医院接受双向转诊人次较2023年涨超10%。
但距离“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仍有差距。当年,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的手术类医疗服务的数量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全科医疗科、肿瘤科、精神科等13个专业科室在县医院的设置率低于80%,超四成县医院的精神科、血液内科、病理科和胸外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没有达到二级医院能力水平,超七成县医院不能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和住院治疗。
国家卫健委19日发布的“关于通报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以下简称“评估”)显示了上述信息。根据评估披露情况,近年来,县级医院的专科设置和设备配置正稳步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加强薄弱专科建设”仍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有受访业界人士称,目前,部分县级医院存在“虚胖”现象,即服务体量、专科能力与床位设置不匹配。接下来,县级医院也应重视避免规模的盲目扩张,将有限的资源更多集中于专科建设,尤其是集中于患者外转率较高的病种投入上和医疗卫生人员待遇提升上。
近九成县医院能做颅脑损伤手术
“将大多数患者留在县域范围内”,是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明确医改目标。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前述评估函件中提到,国家卫健委持续开展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
在此次评估中,2024年参评医院有2059家,县域覆盖率98.93%。根据国家卫健委2016年印发的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有近两千家(1922家)符合基本标准,占比93.35%,有超一千三百家(1309家)符合推荐标准,占比63.57%,符合基本和推荐标准的县医院分别较2023年度增加28家、146家。
由于国家卫健委明确“基本标准相当于二级医院能力,推荐标准相当于三级医院能力”,这也意味着,全国六成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已达到了三级医院标准。
在专科能力建设方面,根据评估,全国县医院普遍设置了内科、外科、急诊、麻醉、儿科等科室,设置率均在98%以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剂科等医技科室设置率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00%、99.95%、99.71%。对于基本标准要求配置的专科设备,配置率低于30%的专科设备从16项降至13项,尚未配置血液透析机的县医院从286家降至229家。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根据评估,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超三成,执业医师中又有超三成为高级职称者。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护理人员346人,其中注册护士人数335人。
与此同时,在精神、急诊、康复以及重症等“人力吃紧”的科室,平均每家县医院的执业医师人数分别为2人、11人、9人、6人,较2023年均有所增长。
随着软硬件配置完善,评估结果显示,超过98%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推荐标准的医院占比全面提高,其中,病理科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标准的医院占比增速最快。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持续强化同时,县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评估结果显示,超过98.5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心衰、肾衰、呼衰等诊断与处理;90.14%、97.0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90.97%的县医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87.32%的县医院可以开展颅脑损伤手术治疗。
当进一步从病种分析,根据评估,2024年,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为152种,较2023年度增加6种。
25个监测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除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如何在运营管理上提质增效,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也是县医院在过去一年里工作发力的重点。
根据评估,2024年,全国平均每家县医院编制床位和开放床位分别为548张和600张,平均住院日和床位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降低和增长。2024年,县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天,床位周转率43.09次。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关于通报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附件内容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20 10:00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超六成县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为何仍难留病人?...
县级医院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的关键纽带,在县域医疗中起到龙头作用。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超六成、1300余家参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平均每家县医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