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从贵州排翁村的一颗羊肚菌,到四川宝华村天然有机农场里的甜南瓜,再到广西柳州自制酸嘢煮出来的螺蛳粉,这些看似不搭边的地方美味,都和一个群体——返乡“新农人”有关。
人才,是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提及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个体正在或者已经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当中,用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前沿视野在三农发展与个人理想之间建立起新的链接。
“今年是第九年,平均每年要种180多种蔬菜,到现在差不多种了2700~2900个品种,但大部分都没有卖出去,最后试验不错的品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分子’。”孙婉莹说,经过多渠道宣传,自己的经验分享吸引了不少对有机种植感兴趣的客户,但因为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2023年10月左右,在我们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度小满给我提供了12万元的免息贷款,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找客户、找投资人,真的是雪中送炭。”孙婉莹说,当前已经有几个村集体找到自己,希望将自己探索的模式纳入现代化乡村建设中去。
面对资金压力,孙婉莹夫妇也积极发挥所长,开启了另外一个领域——智慧农业的探索,即以智能化技术赋能有机种植,以此解放农民双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恶劣的种植环境。孙婉莹说,自己和丈夫以先小单元格样本实验、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方式,通过低成本智能化设备组装,探索出了一套普通农民可以接受、方便使用的智能化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度小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现在他们75亩的种植基地有6个足球场那么大,但除了她和丈夫外只需要2位员工。好消息是,现在这一模式有望在河北某县的旱作梯田里落地应用。
回顾过去9年,围绕在婉莹夫妇身边的争议和质疑一直都在。不过,她和丈夫坚信,农业在未来一定是高门槛、高科技值的行业,“既可以嫁接教育,也可以嫁接服务业、互联网”。“我们希望做的是更长远的事情,让土地更干净,产品更安全、更好吃,希望这不再是一件难事。”孙婉莹说,自己很感谢度小满也能关注这种社会价值,让自己看到了金融支持小微个体、支持乡村振兴的长期主义。
“而且(度小满)是真的知道怎么帮助我们,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也给了我们很多资源上的赋能,”孙婉莹回忆说,度小满邀请新媒体达人探访他们的有机农场,2023年第一次实现了自种南瓜品种的大规模销售,“这种南瓜可以生吃,口感很好,一次卖出了2万斤。”
当前,孙婉莹夫妇正在引入共建机制,用农场链接城市社区和乡村。“我们计划把可持续农村和可持续农产品做成一个系列展览,让更多都市人群关注可持续生活、可持续农产品、可持续乡村等概念,并且愿意投身其中,吸引更多新村民回流乡村,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孙婉莹说。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既是政策导向,也是农民期盼。可喜的是,从逃离乡土,到重塑乡土,越来越多像李晓明、蓝龙贵、孙婉莹夫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未来融为一体。
在这个过程中,“小满助力计划”雪中送炭,支持乡创青年和新农人发展。
自2019年“小满助力计划“率先在重庆市下辖乡镇落地,到2020年启动“小满助力计划·亿元免息贷款公益项目”、2021年宣布每年发放10亿无息和低息贷款的“3年计划”,再到2024年加大力度助力更多乡村探索可持续绿色发展,依托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手段,“小满助力计划”陆续在重庆、贵州、湖北、甘肃、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等地落地开花,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2个行政村。
可以看到,“小满助力计划”的下一个7年,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还将涌现更多的“新农人”,在广阔田野上孕育更多的美丽乡村新故事。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21 09:54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从贵州排翁村的一颗羊肚菌,到四川宝华村天然有机农场里的甜南瓜,再到广西柳州自制酸嘢煮出来的螺蛳粉,这些看似不搭边的地方美味,都和一个群体——返乡“新农人”有关。人才,是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