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网

东方财经网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盛媛 93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节哀顺变”“时间会治愈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当亲友的家人去世后,很多人会用类似的话安慰对方。

10年前,90后学者李昀鋆在母亲骤然离世后,陷入无时不在的哀伤。她意识到,自己做不到“节哀”,没法“顺变”,时间的流逝也没法治愈内心的伤痛。李昀鋆将原本属于非常个人的情感体验,转为关于哀伤的学术研究,进而关注到隐秘、沉默又庞大的年轻丧亲者,这也是一个被国内学术界忽视的群体。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包括33位女性,11位男性。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离世时平均年龄19岁,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有两位是双亲都离世,接受访谈时的平均丧亲时间为5.37年。

他们对李昀鋆坦露了原本深藏的丧亲经历和感受,李昀鋆也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到哀伤背后一层层复杂的情感表达与家庭关系羁绊,以及传统社会文化观点的种种影响。李昀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又修改整理成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想做一个“自私”的研究

直到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后的李昀鋆还清楚记得那个击碎她平静生活的电话。2014年7月29日,她在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暑期的校园很宁静,正在教室专心自习时,哥哥打来电话说,母亲中风入院。

李昀鋆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每天只有十几分钟探望时间。她抚摸着母亲的脸和手,怎么呼喊都没回应,从前那个爱笑、一笑起来眼睛就变成眯眯眼,反复看电视剧《潜伏》,麻将和算盘都打得很好的母亲,始终处于深度昏迷状态。4天后母亲去世,年仅60岁。

李昀鋆的母女关系非常好,母亲的遗体从病房推出来后,她按母女俩以前的习惯,亲了母亲的脸,和她做最后的道别。后来,她亲手捡起母亲的遗骨装入骨灰盒,在葬礼上哭得稀里哗啦。母亲的猝然离去对她来说“让人生好像被推进一个永远醒不来的噩梦”。

葬礼结束后,李昀鋆回到复旦继续读研、考雅思,顺利通过申请前往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读博士。看起来和从前没什么不同,她也以为自己会像亲戚们安慰的那样,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后来她发现自己做不到,“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没有一天不会因为想念她而流泪”。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李昀鋆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5年3月版

扫码加入QQ群
【全网推广】新项目交流群

文档于: 2025-05-23 10:40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5-23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2025-05-23

“节哀顺变”“时间会治愈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当亲友的家人去世后,很多人会用类似的话安慰对方。10年前,90后学者李昀鋆在母亲骤然离世后,陷入无时不在的哀伤。她意识到,自己做不...